Search

早!當一個公司,一個團隊,汲汲營營各自分工時,是否正喪失去競爭力?失控、無能、錯判...正面臨「穀倉...

  • Share this:

早!當一個公司,一個團隊,汲汲營營各自分工時,是否正喪失去競爭力?失控、無能、錯判...正面臨「穀倉效應」導致崩潰?!

疫情期間,拿起這本書重新再次翻閱,特別有感。

是的,若第一次看到書名《穀倉效應》可能不清楚書中內容講述為何。到底什麼是「穀倉效應」(The Silo Effect)?

所謂:「穀倉效應「是指企業內部因「過度分工」而缺少溝通,一個部門、營運單位或業務單位,就像一個個高聳豎立的穀倉,彼此鮮少往來,也不願與其他單位分享資訊。各部門就像一間「小公司」,各自為政、自負盈虧,只專注在自身的營運利益,而非整個企業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組織功能失調、企業走向衰敗。

疫情期,無論在家遠距工作,企業分流減少群聚接觸,我們各自分工下是否減弱彼此共識?分工看似專業,各司其職,但會不會造成「搶功」,而把資訊、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免不了有了公司鬥爭、黨派之分?這些問題,「款倉效應」讓我們理解,如何避免受困「穀倉」,打破藩籬、階級界線,反而更能激發創意,朝同一個目標邁進!

如果個人想要打破專業穀倉,如果組織想要打破派系穀倉?作者提了五個啟示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啟示,是大型組織不妨讓團隊界線保持靈活彈性。

第二個啟示,是組織必須反思薪資與獎勵機制。當人員的報酬完全取決於團隊表現,不同團隊又彼此內鬥,也就難以互相合作,且無論公司花多少錢舉辦聯合活動或採取開放式辦公空間都用處不大。

第三個啟示,是資訊的流通至關重要。

第四個啟示,是我們有時該重新想像另一套分類系統,甚至加以實驗。

第五個啟示,是不妨靠科技挑戰穀倉。電腦的好處是沒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偏見,我們得以用不同方式替資料重新分類,測試不同的資料分法。

今日推薦好書《#穀倉效應》。

#大大學院 #大大讀書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